利用谐音取名是我国人在取名时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还要专门谈到。当利用这一手法时,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当选定某些字作为名字时,还要考虑它是否有不雅的同音字,或者当与姓氏和其他字连在一起时,会不会引起其他不雅的读法。上述这些,都是在取名时应该注意的。
记得前些年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小品文,说是有两个姓傅和姓郑的人分别担任了某单位的正、副书记,其中姓傅的担任的是正职,由于姓氏与 “副” 同音,常被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误以为他是“副书记”;而担任副职的郑书记尽管常被当做 “正书记”,但由于无损于他,所以也乐得误会下去。长此以往,傅书记心中不快,便专门召开会议,声明自己从此改姓“郑“。为此,有人专门为他作一首打油诗,说:“有位书记本姓傅,被人当 ‘副’ 气呼呼,召集群众来宣布,从此姓郑不姓傅。“ 此外,还有一个相声说,解放初年,一个名叫王克章的洋车夫常被人当做新上任的干部 “王科长”,甚至有人向他这位 “新官” 借钱。上述两例尽管都是笑话,也确实反映出取名时如果不注意字的读音,极有可能引起误会。
因取名的读音不当而闹出误会的例子,几乎每个人都碰到过。如有人叫伍世苟,一连读便有 “我是狗” 的意思,很不雅观。此外,蒋介石曾被谐音为 “蒋该死”,吴材与 “无才” 音近,廖逸夫与 “尿一壶” 谐音,郝玉仁与 “好女人” 谐音,朱石与 “猪屎” 谐音,丁会思与 “定会死” 谐音,宋忠、纪丹、沙珠、梅前、吴大用、李涛奋等分别与 “送终”、“鸡蛋”、“杀猪”、“没钱”、“无大用”、“李掏粪” 等谐音。上述这些名字本来都有很好的字义,由于在口头上使用时容易引起误会,从而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因此也不算是好名字。再如某医学院有位名为樊志林的学生,每当老师点他的名字时总要引起哄堂大笑,原因是他的名字正好与一种外用药 “凡士林” (Vaseline) 同音。还有一位运动员名为黄崇,尽管有超众的技艺,别人喊他的名字时,总以为他是 “蝗虫” 。更有甚者,有人曾说在某地的文化界有两位作者,一个叫宋一平,另一个叫毕云高,经常联名发表作品。两人的名字从字面上看都不错,但如果连在一起读出来,便会被不解实情的人误以为是 “送一瓶避孕膏” 了。
因名字的读音不雅而让人们引起的误会,有些属于迷信范畴。如古时有位叫王国钧的人,名字读起来就是 “亡国君”,在统治者看来是极不吉利的。而当代人如果在生意场上遇到一位名为毕培光的先生,那么也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做生意,因为他的名字谐音是 “必赔光”。前些年,新加坡有位叫吴瑰岸的电视明星,曾成功地扮演了《人在旅途》中杜嘉南的形象,但由于他的名字与 “无归岸” 谐音,被人认为不吉利,后来不得不改名吴岱融。 另外在台湾,也有一位以 “柏杨” 笔名知名的作家郭衣桐,前些年曾因故被台湾当局判处死刑,后来被赦出狱后,有位算命先生说他的一生中早已注定有这一劫。因为取名郭衣桐,实际上就是 “锅一洞”:既然锅上烂了一个洞,那么无疑就要被判死刑了。
上述这些例子有些是确有其事,有些则属子虚乌有,但在谐音上有不雅的弊病则是相同的。当然,有些可能在读音上引起误会的名字并不是名字本身造成的,而是在与姓氏搭配后才引起的。如常见姓氏中的吴、莫、冒等姓,由于姓氏本身就有 “无”、“莫”、“冇( mǎo 方言 ‘ 没有 ’ ) “ 等不雅谐音,因此在取名的时候,往往会使原本较好的名字改变性质。如 “福”、“禄”、“寿” 等本来都是很吉利的字眼,但与上述三个姓氏搭配后,却变成了 “吴福”、“莫禄”、“冒寿”,听起来更让人不舒服。因此,在取名过程中,像上述这些姓氏的人更应该花更多的工夫去推敲名字的读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