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老客”标签下我的十年得失
如果展望未来,觉得十年好远,一旦回首十年,仿佛就在昨天。认识我的人普遍对我很好奇,在小学时就了解家乡历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更好奇十年前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其实,看到我小学毕业前夕的照片会发现,这十年里我的外表变化并不大,如果要说有变化的是心态和见识。
我虽然研究历史,但我是个未来主义者,我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展望未来。我小时候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只有广播和报刊,那时没有智能手机,电脑没有普及,况且我的长辈年龄都很大,他们也不会用这些。加之我没读过幼儿园和学前班,平日很少外出,所以我没有和外界联络的渠道,我对外部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
2011年,我用半智能学会用淘宝买东西,于是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用上智能手机后我开始琢磨买电脑,那时我已经知道货比三家这个道理,所以我在网上选了几款电脑之后到电子城去看实物,结果发现电子城的这款和网上价格差别不大,就在电子城买了。刚把电脑买来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我想我已经是有电脑的人了,接着我还得有QQ号,有邮箱,反正其他同学有的我全都得有。
十年后再看,我和其他同龄人相比,我恰恰是失去了别人都有的换来自己独有的。
我拥有第一台电脑已经是2011年12月份,转眼到了2012年,我面临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其实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人生产生迷茫,只不过当时明线是去哪所初中,暗线是我的未来会怎样。事实上明线与暗线相裹挟的。
如果我去对口的初中,不仅离家远,还很难学习好,据说那所初中当时的学习氛围不太好,本来学生就不多,初二有许多辍学的学生。如果去距离家近的初中,需要自己联络学校择校,而我妈妈并不认识学校的领导。我那时能想象去了这两所初中的不同之处。如果我去前者的学校,不用那么麻烦,但不会有太好的成绩,而且还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比如抽烟、酗酒、打架、烫头、搞对象、去夜店,因为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初中生圈子中独善其身只能会被孤立,打架和被打是学校的常事,如果不想被打就得先发制人,总地来看这是一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这种内耗只能浪费青春,最终沦落为平庸。如果我去后者学校,虽然不会有多高的成绩,但我会很平静地念下来,以自己的能力考上一所高中,再读大学,不会沦为社会的底层。好在我进入我想去的初中了。
2012年的春节,我一直在学习电脑中度过,我的家人没人会用电脑,全靠我自己摸索。我家没有安宽带,用的是无线网卡,光使用网卡的操作就让我费尽心血,好在成功上网了。2012年4月20日,我注册了QQ,25日我注册了新浪博客,如今《中国记忆论坛》已经关了,估计也是在这个期间注册的吧。在博客和论坛上,我给自己起名叫“抚顺老客”,我起初以为“老客”是老户的意思,几年后才知道“老客”是商人的意思,后来一想正好我家五行缺钱,做买卖总赔,如果我在经商方面有些头脑说不定会峰回路转。
说实话,2012年我刚注册这些平台的时候真没想过要对抚顺历史做深入的研究,我只是对外部世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想一探究竟,甚至我都没想以真实身份露面。后来我对许多朋友说过,如果我那时要努力研究历史、努力写文章、广而告之自己是初中生可能不仅在抚顺,就连全国也是轰动,说不定会成为新闻热点人物,因为除我之外全国没有任何一个九零后在初中时就开始研究地方史。可是那时的我由于儿时的封闭没见过大世面,对外部存在好奇之外还有警惕,如果真的成为新闻人物了,记者们长枪短炮地堵在我家采访我,不仅我会吓傻,我妈也得崩溃,我家除了姥爷上班时被毛主席接见过以外,其他人都是两点一线上班或在本地区各司其职,没有出头露面的经历,尽管儿时的我自我感觉非同一般,却不敢公开承认。
我在注册这些网站后开始了我的隐身之旅。首先我要踢开“头三角”,我开始在《中国记忆论坛》的各个板块和大家打招呼,让没看到的朋友都知道我。其次我要让大家对我有印象,现在叫“立人设”。为什么我如今讲话这样坦率,因为现在包装明星玩的套路我已经玩过了,早在“人设”这个词还没出现的2012年,我就已经“立人设”了。当时的网络几乎是匿名的,我在论坛上给自己立了一个“老干部”的人设。在“抚顺老客”这个网名下,我从不发布自己的照片,并且言谈举止都模仿“老干部”,动不动拿出来点我小时候学习过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调,让人觉得我非同小可,同时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我还在论坛上乐于助人,有的历史爱好者需要什么地方的老照片,我就在网上寻找,找到之后毫无保留地发给大家,我还将自己收藏的老照片拍照传到网上供大家欣赏,为此我得到论坛网友们的一片赞誉。我获得了良好口碑。我虽然没有公开我的年龄,但他们都以为我六十多岁,大家纷纷亲切地叫我大哥、老弟。当时我在网络上不和网友们有任何经济往来,他们对我尊重、信任、肯定,但就是不知道我是初中生。许多人主动要来拜访我、请我吃饭,都被我一一婉拒,我说共产党员不讲吃饭送礼这一套,我将神秘感拉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我的现实生活却冰火两重天。
2012年,我小学毕业,进了另一所初中。由于没去对口初中,使班主任很不高兴,我妈好说歹说才要来毕业证。刚进入初中,我以为我努力学习的希望来了,结果我的历史问题让我在开学的第一个学期异常曲折。开学前一天,我被德育处主任叫到走廊上谈话,说我的发型不合格,让我把辫子剪了。
我的发型确实不合格,从小我妈给我在脑后留了一撮头发,长长了就梳成了一个辫子,如果将前边的头发剃掉,这个发型就是前清的遗少。小时候不懂历史,觉得我是男生还有个辫子特别酷,和别人不一样,但不知道这个发型有着落后的含义。尽管我妈妈也不知道这件事,但我还是觉得容易被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因为我不是满族,留辫子和大清一点关系也没有。学校要求剪,那我这么多年承受的目光和坚持不前功尽弃了吗?
自从在2012年的夏天看了《中国好声音》,我就迷上了音乐,设想自己有个乐队,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举着麦克风,周围被吉他键盘贝斯架子鼓环绕,台下的观众挥舞着手臂做出rock的手势听我唱歌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况且还没有一个乐队主唱留着一米长的辫子呢。想到这我就更不想剪了,再说头发长见识不一定短,我的辫子又不影响我学习。学校老师见惯了斗殴上网吧的学生,还没见过不剪辫子的“刺头”。初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老师还是很负责任的,我当时就本着一条原则,我就不剪,你们让我来上学我就来,不让我来我就不来,反正九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后来学校实在拗不过我,就让我来上学了。可是本来我在第一学期就没上几天课,跟不上课程进度,导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在37人的班级里排名28,班主任以为我会是初二的劝退对象之一,把我安排在后边的座位。她没想到,我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从班级28名,经历21、15、11、9,最终升到第7名。
当期末考试发榜的那天放学时,我听见同学在后边窃窃私语道,李想太猛了。是啊,按照正常同学的名次变化,怎么可能从入学时排在28名一跃上升到7名?我想刚进入班级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以为我是很笨的人,看到我升到第7名他们又很惊讶,他们哪知道我这还是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和发帖子的情况下获得的。那时我觉得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也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毕竟我小学时就在看《毛选》。
三年过去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在论坛上和博客上的知名度大增,在博客中积累了一千多篇关于抚顺的博文,还在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的杂志《辽宁记忆》上连续三年刊发文章,关于抚顺的书籍搜集了一百来册。而且网名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任何网友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
我的挑战也来了。2015年,我初中毕业,面临中考和升入高中,我究竟能考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去哪一所高中,关乎我的前途。当时我的心理素质还没有如今强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出现了失眠的毛病,本来我就是爱思考的人,偏偏夜晚思考的更多,翻来覆去烙大饼,汗水浸湿了被褥。最终,我的成绩高于省重点最低分数线60分,进入了市重点。
因为我就报了一所省重点,其余什么也没报,我当时想,如果我想去的省重点没进去,我就到市重点去。那时市重点为全市唯一一所艺术高中,里边有一个音乐班。当初中班主任对着全班同学面读了考入省重点的同学名单里边没有我时,我并没有感到无颜,毕竟比我分数低的同学都能考进省重点,我只是一心想学艺术,我觉得我具备艺术范。
为了证明我的艺术范,高中报道那天我穿了一套对我而言最艺术的衣服,一件红底带烫金凤凰的丝绸半袖背心,一双黑色凉皮鞋,戴了一副五彩的雷朋太阳镜,脖子上还胯了一台单反相机。我走进高中校园时,全操场的回头率都是极高的,我走进教室,有好几位同学在不认识我的情况下主动打招呼,他们以为我是暴发户钻石王老五的儿子。我摘下帽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看见我盘在头顶上的辫子更是震惊了,他们以为我是社会大哥大。当然这景象班主任也看见了,这位班主任四十多了,他已经教过两届艺术班,恐怕也是第一次见到打扮成这样的学生。
新生报道结束了,班主任将我叫到门口面带微笑含蓄地传达了对我这身衣服的不满,接着又转移到老问题上,说我的发型不合格,要求开学之前剪掉。这可不能答应,剪掉了初中时费的磨难不是前功尽弃了吗?另外我来艺术班不就是因为我有艺术范吗?班主任说,如果发型不合格就不要来上学。他是一位老教师,自然对我的教育工作信心满满,以为我几天后应该就范。他没想到,因为发型的事交涉了两个月,他更没想到,我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既服从学校规定,又不剪头。那就是人不来上学,学费照样交,学籍得保留,学案还得要,考试必须来。可以说打破了学校记录,于是我这三年自学了高中课程,三两天跑一次学校去要卷子,顺便在办公室和科任老师闲聊一会。我不去学校上学的影响力比照常上学的同学都大,有的同学读了三年书都不被人注意,而学校老师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我的情况还在老师茶余饭后疯传。
由于每天在家有时间了,我开始琢磨点事,那时我并没有认真系统地研究历史,只琢磨自己感兴趣的一块,这时我想研究地方史应该算作我的特长了,不能稀里糊涂地由着性子发展,而且我也应该走出“抚顺老客”这个标签,让全市的人知道还有一个叫李想。但当时我是脱离现实的,我认识的网友都是天南海北的,市里的专家除了傅波老师给我留过电话,我还没主动联系他,其他人我都不认识,所以一时难以走出来。恰巧我读的是音乐班,既然没在学校学习四门艺术功课也得自己花钱到外边学,正好杨卿俪老师在抚顺开音乐班,我就到她那里学了几节课,她觉得我更适合写作,给我推荐加入抚顺作家协会,就这样经过她和王来田老师的支持,我在17岁进入了市作协。我很感谢这两位让我在无法去上学的时候有了新的事情,加入作协到升入大学的几年里,我频繁参加活动,成了抚顺市文化界的“小名人”。
然而2015年刚加入作协时我对组织建构还不了解,有几次活动没有参加,曾有三个月的空白期。说来巧合,就在2016年1月,我从微博上知道了一个本地读书群——抚顺书香,这是一个民间组织的公益读书会,我知道这个群的时候群里才办了六次活动。当时群主三十来岁,是一位辽宁大学的在职研究生,更是一位具有组织能力的职场女性。毕竟这个群刚成立时不几个人。就像《沙家浜》里唱得那样:“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读书群里枪倒没有,只有七八个人和七八本书。哪曾想,之后的七年里,读书群办了一百五十次活动。
加入抚顺作协与抚顺书香两个社团后,我终于有了本地的读者,逐渐我的历史研究之路开始了,他们成了我文章的第一批读者。
第二年,我在抚顺作协总群里发现了徐洪,这不是我儿时的“偶像”吗?当年他的名字印在报纸上,我每天盼着《抚顺日报》登他的老明信片的呀,这下能见到真人了。
我第一次与徐洪老师见面就约在劳动公园的亭子里,之前没见过徐老师的照片,我以为徐老师是老校长,不得穿着崭新的衬衫,自己开着轿车啊,等见面时我看见的是一位穿着圆领汗衫推着自行车的老人,我一看这也太朴素了。徐老师的朴素启发了我,我也要去掉浮华,正好也为家里省点钱。之后和徐老师的交集越来越多,我在他的影响下搜集起了老明信片,我们互相帮助,他帮我做邮集,我帮他搜集实寄片。这下儿时的“偶像”变成了邻居,我在抚顺时吃完饭遛弯的功夫就能到他家楼下。
这一年年底,我的地方史研究有了一个进展,我开办了公众号,在里边发了几篇图文。我的公众号遵循百花齐放原则,凡是愿意参加的都来,这样很快就吸纳了十名成员。
其实促使我开办公众号的一件事是抚顺五十中学改造。
2017年8月,辽宁文保团队的陈赫队长要组织小朋友来抚顺了解历史,请我给他们讲一讲老建筑。当天,我带大家去了煤都宾馆、消费组合旧址等地点后来到五十中,刚经过五十中,我就傻眼了,此时的五十中校舍的大部分外墙全拆了,只剩下一具钢筋水泥框架,堪称面目全非。实际半个月以前我路过了这里,我看见学校要装修,还拍了一些照片,尽管那时窗户门都被拆掉了,但我没有当回事,心想毕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么会被修坏呢。而此时,真的破坏了,七十多年老建筑变成了骷髅。这一天陈赫队长带来的都是沈阳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我本想对着外地人吹捧抚顺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如何好,这下被大家抓了个现形。我想介绍说这是东七条寻常小学校旧址,建于1932年,是当时市里很豪华的学校,同时这座建筑还有着红色背景,1946年曾开过东北局抚顺会议……现在什么都不用介绍了,所有人看了看都尴尬地走了。
陈赫队长在这件事情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向省里反应情况,以一个文保人士的身份做了说明。后来他对我说,这件事得到了省里的干预,要不然此楼就要被拆除了。
这件事后,引起了我对抚顺文物安危的思考,我想我作为一个对家乡历史感兴趣的人,除了个人拍照和写文章,还得为城市做点什么才有意义。文物是否能保存好,我无法决定,但是我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网络已经普及,比如一个文物遭到破坏,如果在刚破坏的时候就会被群众发现,向上级反应,这样文物就会少遭到一点破坏。我不能像文保战士曾一智老师那样堵在推土机前面不让施工队拆,我却可以让施工队拆的动作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文物保护的工作绝非单枪匹马能有成效,一个人好比一棵树,一棵树是渺小的,但一棵树+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
我将公众号起名为《抚顺拾遗》,就是想让抚顺人知道自己家乡失去了什么,从物质层面找不回来,却可以从精神层面找回来。从2012年我开始研究抚顺历史,我太了解近代到当代抚顺的发展过程,就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如罗大佑的歌《鹿港小镇》中唱得那样:“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抚顺失去了城市,得到了煤炭,失去了煤炭,得到了工业,失去了失去了工业,还能得到什么?建立公众号的初衷就是告诉抚顺人,不要只看今天抚顺的衰落,抚顺曾经辉煌过,风水轮流转,尽管这一代、下一代不一定能看到抚顺振兴,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抚顺拾遗》不是第一个讲抚顺历史的公众号,却是当年抚顺最火的公众号,从2017年年末发文,到2018年年后,粉丝量共达到五百人,阅读量共达到一万。
就在这时,我的又一个挑战来了。我要参加高考了。三年的在家自学让我在考试前心里七上八下,每次模拟考试公布成绩后我看到150分满却考50分的数学卷子都无可奈何,毕竟我从小就不识数,高中在家自学虽然没少听数学课,但做的题很少,如果我的数学成绩优秀岂不是见鬼了?
我的高考成绩没能达到本科线,但我能考进去的专科学校我又看不中,果然,高考录取下来后我没得到信,我落榜了。那一年,最着急的还是我妈妈,他看着楼前楼后和我一届的考生都上了大学,而我被大学忘了,让她很没有面子,尤其我高中在家自学这三年,别人都以为我不念书了,她都不好意思出门。我倒没有那样着急上火,这时候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我坚信一条: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
由于凭借我的公众号和抚顺作协、抚顺书香各位朋友的支持,我在抚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有幸主讲了三次线下讲座。其中在盛文图书城的那次,是由抚顺作协、抚顺书香、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三个组织联合搞的,观众达到百余人。最有纪念意义的是这场讲座是盛文图书城建成以来的第一次讲座,当时书店还没有开业。此外还有两次分别是在北方图书城北站店和抚顺琥珀城,琥珀城那场是“九一八”纪念日前后的四场系列讲座之一,我作为年龄最小的主讲人被安排在讲座收官之时。也就是从那三场讲座后,抚顺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同时我也认识了赖晓原、秦国良、辛宝贵、李延国这几位朋友。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
从一八年落榜后到一九年元旦前,为了我能踏进校门,我和我妈都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时光,为了复读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从这之后,终于有个地方能让我专心致志地学习,没过多久,又经历了一番七上八下的事,好在我客服过来了。在此期间,我接受了抚顺电视台的一次报道,感谢何记者对我的认可,那是我第一次上电视,面对镜头还是有些紧张,采访结束后,我带着欣喜和沮丧的心情回到学校,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见过大世面摆不上台面的人。这次采访我自认为很紧张的表现也许促使我以后尝试自媒体。不过有朋友看见我的采访视频还夸赞挺好,可我依然自惭形秽。
第二年秋天,我终于走进了向往已久的辽宁大学。我在学校住了半年宿舍后,时间来到2020年。我未曾想到,从寒假搬出学校宿舍之后,再也没回到宿舍去住。
这一年,受大气候影响,我有一个学期无法去学校上课,我想人生的超越点就在转弯处,试图变成我收获很大的一年。我开始将以前研究过的历史片段串串,再结合我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种既不是论文也不是散文的文体,我还给它起了响亮的名字《考证抚顺》。三年过去了,已经写成三十多篇,抚顺书香群的文友都很喜欢,还建议我出书。真是高看我了,我哪有那么多钱。同时这一年,我还涉足自媒体,开始尝试拍视频,拍了五集的《走进抚顺老建筑》短视频,幸亏拍了抚顺火车站老站舍那一集,哪曾想一年后它的内部就被破坏了。也是这一年,我一个人赴上海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节地方历史高级研修班》,第一次坐飞机从桃仙机场直抵浦东,终于能与参会的全国各地历史学研究者交流,并顺利结业。
2021年,也是我过得比较艰难的一年,我依然不松懈,我将十年积累的诗歌和随笔集整出诗集《理想的诗片》和随笔集《和自己谈心》,尽管没有印刷,作为我的处女作也是对继续写作的一种自我鼓励。
这一年,我比较深入地尝试了自媒体,认清了自己的短板,摸清了推送的脉络,对我而言算上了解一个新鲜事物。年末,我开始整理自己往年随拍的纪实照片,开辟了新的专题《李想摄影》,计划每个月出一组作品。摄影方面,我承认自己是个外行,设备很简陋,知识很匮乏,除了在学校上过选修课,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可是我是一个资深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最早用胶卷相机拍照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9年,我相信以时间积经验,以勤奋换成绩,我在摄影方面会以非专业的视角拍出不一样的世界。
时间跨入2022年,我的生活依然不平静,有多少个夜晚在失眠中度过。2020年的潮流又一次席卷了辽宁大地,我被迫停滞在原地半个月,这期间我没有虚度时光,一直在反思过去,恰逢年前我拿到了头一年申请的辽宁作协会员证,更让我意识到写作的意义。对于研究历史和写作,我完全是基于生而为人的使命感,全然没指望因此变得富贵,当我说出在我写作的第八个年头才拿到第一笔稿费时,让许多人感到出乎意料。这和我写作的初衷有很大关系,我并没有因为什么吸引眼球写什么,什么能赚钱写什么,如果那样,写作不再高贵和神圣,写作者也成为平庸之辈。
然而,现实是现实的。许多人以为,我在露面的五年里,已经轰动了抚顺市的文化圈,在十几岁的年纪里就这样优秀,三两天就发一篇作品。其实放眼全国我相形见绌,放在人类的历史上更不值一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更何况一个小城市的琢磨点一块土地的小青年。只是我觉得,抚顺是我的家乡,不论一个人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抚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走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可是近二十年来除了走出过寥寥无几的演员,其余领域的人才很少为人所知,固然有客观原因,有环境因素,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看个人,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不能获得成绩不好说,但会有奋斗动力的。
回顾过去的这十年,是我从少年到青年的十年,我好像在走大众的路线,却与大众不同,我收获了市内文化界人士对我的鼓励和认可,也付出了别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我收获了比这个城市的熟悉度,也失去了其他少年应有的玩乐。我想这一切还是值得的,我本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自己的价值。
时间已迈入21世纪20年代,有许多00后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我身为九五后,在国内,同许多优秀的九五后都没法比,他们是奥运冠军、青年企业家、竞赛获奖者、文艺工作者……我知道,人与人的起点不同,机遇不等,但我已经尽力,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家乡的未来。
我无法预测未来,只能把握当下,未来的道路不管走向何方,我将踏雪留痕,抓铁留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2022—05—04完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