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故起名是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之一,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典故是指那些典籍中出现过的有故事有出处的词语。利用典故命名,区区三二字,可起数百字的效果,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历代文人都喜欢在文、词、曲里运用典故,以求诗文含蓄、典雅,富有说服力、表现力。典故是指我国典籍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它也是提高名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田水月,晚号青藤道人。徐渭取“渭”为名,取古人“泾浊渭渭”之说,人们常用“泾渭”比喻人品的清浊。因“滑”指清,所以他初字 “文清”。“渭”字分开为“田”、“月’;和三点“水”,所以徐渭又取号“田水月”。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其笔名取自后唐词《乌夜啼》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现当代不少著名文人也在起名时巧用典故,对这种方法的运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广”作用。
典故化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用其本意,如: 孟浩然,羊士谔、王朝闻、朱自清等。
第二种是借“典”发挥,在发挥中赋予新意或者是旧词新用,借词反用。如: 胡乔木、未央、邓散木等名字。这两种倾向的立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表达效果是相同的,前者的典故本身就表达了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含义,而后者的典故则是通过“再用”,即引申后表达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都体现了主人的价值导向、人生观、世界观、处事态度和事业取向等问题,耐人寻味,含蓄、深远。如“乔木”一词在典故中的立意是高大的树木,用在名字中引申为高大的人格;再如 “散木” 在典故中的本义是无用之材,主人以散木为名则表现出谦逊、积极进取的美德,是个性的自然流露。
运用典故化名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忌艰涩玄奧、晦涩难懂。这样的起名会适得其反,令人生厌。二是忌不分场合,胡乱套用。人名以外的起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套用得好会使企业蒸蒸日上,套用不好则会一败涂地。如郑州市伊河路有家酒店,富丽堂皇,环境宜人,据说饭菜并不贵,服务也挺好,可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询问何故,不少在隔壁饭店就餐的顾客示意店名,竟然是血红的三个大字: “红门宴”!这个店名是从“鸿门宴”中套用而来的,极易让,人联想楚汉争霸时项羽那次著名的宴诸,想起范曾精心为刘邦做的那个“套”: 顾客就会心中犯嘀咕: “酒无好酒,宴无好宴,去那里就餐有被算计的危险!”可想而知,饭店的生意会怎么样。
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起名时可参考这些典故起名的例子。如:
谢冰心——语出名句 “一片冰心在玉壶”;
吴三省——出自《荀子劝学篇》: “吾日三省我身”:
王朝闻一一出自《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张中行——出自《论语》: “汪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平!”
朱自清——出自《楚辞·卜居》: “宁静洁正直以自清平?”
潘安仁——语出 “仁者乐山”;
沙千里——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古之有千里马”;
于至清——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郑板桥一一语出《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周邦彦——语出《诗经郑风》“彼其之子,邦其彦令”; .
其美成——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恶”;
马三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蔡经国——语山《典论·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斐冲大一一语出《韩非子喻芒》“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呜,鸣则惊人”;
李德邻——语出《论语》“里仁之为美,德不孤,必有邻”;
康雨岚——语出岑参《永亭送华阴少府还县》,“新雨带秋岚”。
易家言——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阙,成一家之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