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便提倡“子继父业”、“子承父志”和孝道为先的封建传统化理念,这同西方有着截然的区别。西方有句俗话: “美国人无父母”。意思是说美国孩子早早地就有了独立意识。不仅是在美国,在西方,儿女年满成人便开始独立,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爱好、价值观生活,虽然也有像诺贝尔这样的人物子继父业,但毕竟很少,而中国却很讲究这一点,某种程度上,儿女成了父母长辈意志和愿望的延伸,前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和心愿,便想在儿女的名字上体现,以此鼓励他们去继续拼搏奋斗,或光宗耀祖,或沙场雪耻,或科场高中,或传承德孝、或报效国…..这样我们的家庭、社会便如同一部永远写不完的历史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续写下去。
父母长辈的意愿因人而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时代和身世,不同的经历和情感纠葛,都会产生不同的意愿。因此父母长辈的意愿是无法予以一一分类的。下面仅举例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出生时,他父亲俘获塔塔尔首领铁木真胜利归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激励他勇敢善战,后当有为,就为他起名铁木真。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江苏金坛人,其父是金坛县一家小杂货铺的店主。据说,当这位小店主呱呱落地时,父亲刚好挑了两个箩筐进店,得到接生婆的喜报,这位“不感”之年的父亲连忙接过孩子,细看过后,把他轻放在一个箩筐里,接着在上面扣上一个箩筐说: “进箩避邪,同庚百步。就起名罗庚吧!” 华罗庚因此而得名。
鲁迅的原名为周樟寿,字豫才,是他的祖又周福清在京所取。后改为周树人,意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他在1898年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一位当学堂监督的本家爷爷为他改取的。
钱钟书,中国小说家,他小时年满一周岁时,其父按当地习俗,置杂物让他 “抓周”,他抓了一本书,于是其父便为其起名 “钱钟书”, 以勉励他博览群书,“钟” 情于 “书”。
徐志摩,著名诗人,他幼时的一天,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曾在他头上前后摸了一遍,说: “此人将来必成大器”。他父亲为应这个预言,1918 年送他出国时更名为“志摩”。
红线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原名邝健廉,自幼学戏,刻苦用功,深受老师喜爱,老前辈靚少佳夸她: “ 这个孩子将来准保有出息,她多像《红线盗盆》中的使女红线,干脆就叫 ‘ 红线女 ’ 吧!” 从此她便更名为 “红线女”。15岁主演《绣襦记》,一炮而红,名扬海内外。
蛰龙,中山大学昆虫学教授,父亲望子成龙,便给其起名为 “蛰龙”。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父母长辈的意愿是多么殷切而厚重,生活中人们的名字大多体现了他们父辈的期望和嘱托。笔者有一点需要指出,父母长辈的意愿即便各自不同,但也应是好的或健康积极向上的期望和心愿,那些消极的对儿女有不良影响的名字将是很不恰当的,如一些宣扬财利和名望的思想情感等,请读者们注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