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一个普通的炎热午后,每个人都懒洋洋地避着暑,而中南海内的周恩来总理却时不时在会客厅来回踱步。原来,周恩来总理得到解放军总参谋长,陈赓的邀约,后者说要给他引荐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人。
“这个陈赓,不知道又在搞什么名堂了”,周总理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也因为好奇而开始隐隐激动起来。一旁的邓颖超笑着说道:”急什么,一会儿就到了。”
话音刚落,陈赓就风风火火地踏入了大门。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周恩来与邓颖超觉得面熟,但又不知道在哪里见过的小伙子。
一见周总理,陈赓就说道:“周总理,你看我把谁给带过来了!”
周恩来夫妇看着面前这个,清瘦但眼神不失刚毅的小伙子,立马产生一种犹如见到故人的感觉,答案仿佛在嘴边,但怎么也说不出来。
这时,小伙子看出眼前二位的疑惑,便急忙上前自我介绍:“周总理,邓夫人,我叫彭伟光,彭干臣是我的父亲。”
当彭干臣的名字被他说出口的那一瞬间,周总理恍然大悟。他快步走来,紧紧握住眼前这个清瘦孩子的双手:“我说呢!你们看这孩子长得多像他爸啊!我怎么一时间没认出来呢”
话没有寒暄几句,这位叫做彭伟光的青年却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两位长辈,眼里竟一时间噙满了泪水。
那么,彭干臣究竟是谁?为什么一提起他,周恩来夫妇就如此激动呢?
年少有成,投入革命事业
彭干臣出生于1889年,祖籍安徽省英山县。出生那天,一家人都焦急地等待着这个小生命的降生,不出一会,就听见接生婆喊道:“彭大哥,好福气呀,是一个大胖小子!”
作为一家里第一个男孩儿,这个孩子受到了长辈的莫大重视。孩子的父亲更是喜出望外,经过了摆酒庆贺,邀请亲朋好友来看孩子后,男主人突然想到:还没有好好起个名字呢!
第一个男丁起名自然要重视,男主人随即找到本县最有文化的教书先生,请求给孩子起一个响亮且有意义的名字。
先生看着孩子,想法很快脱口而出:“我看,你的孩子既然出生在现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又是一个男娃,不如就期盼他以后能大有作为,成为朝廷之干臣,干脆就叫他——彭干臣!”
得一此名,男主人开心的不得了,如果孩子真能像他说的那样成为朝廷干臣,往后可真就能盼着他光宗耀祖了啊!
可是,这个美好的寄托没过几年就化为泡影,再也实现不了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朝廷不在了。
1912年2月12日,随着辛亥革命的发展,清帝不得已退了位,发布了退位诏书。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对人民思想的影响十分根深蒂固,这一下子没了皇帝,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官路走不通,但凭借着彭家算是殷实的家底,见过世面的彭父决定,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人才。
而在那个时代,受辛亥革命运动的影响。人们说的有文化早已由“四书五经”,变成追求“民主共和”思想的洋文化。于是,彭干臣被父亲送去了县里的学校求学。
彭干臣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转变。
从小懂事听话的他,在被送去县里上学后,也一直积极上进,学习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思想。当时的彭干臣年纪虽小,但他懂得先进知识,可以说是比全中国大多数人都多。
而年少的见多识广,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干臣今后的人生道路。
1919年,20岁的彭干臣考上了位于安庆(当时的安徽省府)的安徽第一师范。那时的交通并不方便,因此彭父对儿子的外出求学,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心。
临行前,彭父隔着车窗又再一次叮嘱儿子:“到了那里一定要写封信回来报平安啊!还有,你小子不要以为到了大城市就没人能管得住你,你记住,一定不要招惹没必要的事,你只要好好念书,学成之后再安安分分地回来就行了。”
谁知道,口头上满口答应的彭干臣,没过多久就将自己的承诺忘得干干净净。
原来,进入了新学校的彭干臣,在学校中马上就结识了,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每天在一起交流新思想,讨论国家大事。
恰好这一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领导的“五四”运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作为陈独秀家乡的安庆,自然不甘落后。
很快,“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和新民主主义,就传到了彭干臣和他的朋友们那里。而他们立刻就接受,并且坚定地拥护新思想,加入广大的革命军中去了。
年轻人充满热血,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此时的彭干臣,受到新思想的鼓舞,心中一心想的就是“民主”“科学”和“革命”,而早已把父亲的嘱托抛到脑后了。
此时的彭干臣已经有了固定的一批伙伴,他们都拥护“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心中都充满着澎湃的激情。
”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少年们也想为革命出一份力。于是,1921年,彭干臣和他的其余39名伙伴一起,在安庆的菱湖公园,共同建立了安庆的社会主义青年团。
第一次成功
既然建立了组织,这些年轻人就立马想要有一番作为,而革命的核心就是推翻腐朽的北洋政府,打倒军阀。因此,彭干臣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定在了当时的安徽督军——倪嗣冲。
这个倪嗣冲是个什么来头呢?原来,当地老百姓一直被这个倪嗣冲压迫的苦不堪言,他不仅搜刮民脂民膏,还不断扩充他所带领的安武军,连续八年掌控着安徽省的军政大权。
这一次,他竟然提出了为自己修一座“生祠”,来给自己办奠基典礼。这一举动直接点燃了当地人民隐忍多年的不满情绪。同时,彭干臣一众人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6月2日下午,彭干臣等人号召同学们来到政府抗议,要求增加教育投入,削减军费开支。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学潮”
本以为政府能多少注意到这件事,并且做出一些改善的举措,可他们太低估当时政府的腐败程度了。他们不但没有支持彭干臣等人的主张,甚至还派出了驻守司令马联甲,带领部队镇压学生。
镇压的行为如何残忍不必多说,游行活动结束后,彭干臣他们得到了一个沉重的消息:一起参与游行的同学们,一名学生当场牺牲,重伤39人,轻伤205人。
面对政府这座大墙,彭干臣等人并没有因此望而却步。失去伙伴的愤怒转化为了革命的动力,他们继续游行。
而这次对政府暴行的揭露,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参与。一时间,大街上挤满了各行各业的游行人士,为彭干臣他们提供声援。
最终,在罢工和民众的声讨的夹击下,安庆政府不得不给出反应。他们承诺,追加在运动中牺牲的学生为烈士,并且答应增加教育经费。
彭干臣的第一次革命的尝试让他懂得了,只有自己足够坚强,对手才能被击溃。他也更加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可他们的“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毕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组织,并且也不够成熟。如果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就要找到更加可靠,更有影响力的同盟伙伴。
彭干臣通过各种杂志报刊,了解到中国有一个逐渐成长壮大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没过多久,1923年,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安庆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党组织。彭干臣紧随其后,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奋勇拼搏的“敢死队队长”
1924年,国共合作运动蓬勃开展,黄埔军校则是其最重要的产物。
一心想要为国家革命运动出一份力的彭干臣,想都没想就主动加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期生。
进入黄埔军校的彭干臣连连感叹: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军队!军事化的管理模式、系统学习军事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组织活动。这一切都真实地提醒着彭干臣,自己现在终于能真正地投入国家的改革事业当中了!
经过几年在军队的磨练,彭干臣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和一身只有在军旅中才能学来的本领,再加上他异于常人的勇敢和坚毅,因此,他被领导看重,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教导团之一。
而当时和彭干臣共同搭档,携手作战的,则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少将——陈赓。随后,周恩来也被安排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三人有着高度相同的政治理想,又在一起工作,因此很快就一拍即合,成为了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1925年,军阀之一的陈炯明带领部下进攻广州,很快就摧毁了广州政府。
作为军校领导人物之一的彭干臣,自然要迎接这个不小的挑战。根据他们的分析,想要解放广州,还是要从攻城入手。因为此时陈炯明一行已经占领了,作为拱卫大亚湾的战略要地——淡水城。
面对高高的城墙,彭干臣犯了难,自己所在部队并没有力量,足以摧毁城墙的重型武器,而敌人的兵力比起自己雄厚太多,如何突破成为一个大问题。
这时,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苏联专家给出了一个意见,那就是建立起一支“敢死队”。顾名思义,这支“敢死队”的任务,就是爬墙攻城,而这种任务一般都是交给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身上。彭干臣这支队伍,则基本上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兵。
因此,苏联专家的建议在领导看来,并没有可行性,因此很快就被否决了。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彭干臣却站了出来:“我来当一名敢死队队员!”
本来还有犹豫的其他人,看到彭干臣第一个跳出来,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于是,接二连三的人都进入了敢死队,面对高不可测的敌人,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性命拼一拼。
2月12日凌晨,终于到了实施计划的这一天。彭干臣以及其余110名敢死队队员在夜色之中,悄然靠近淡水城城墙。
在紧张的等待中,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敢死队立刻向城墙发起了冲锋。虽然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敌人训练有素的军队立马调整了过来,开始猛烈的攻击。
可他们可是敢死队啊,这些孩子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怎么会被他们轻易拿下?冒着枪林弹雨,彭干臣接近了淡水城墙,彭干臣率先领着众人一鼓作气登上了城墙。
作战过程十分激烈,由于离敌人太近,再继续用枪可能会伤及无辜,于是他们纷纷拿出刺刀来,向敌人们冲过去。
最终,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敌人的心态崩溃了,数千守军束手就擒。有了这次惊险的经历,别人都认为他不会再冒死做这么危险的事了,可没想到,他却出人意料的,又做了三次敢死队的队员。
为此,安徽省政府还给彭干臣封了一个“敢死队队长”的称号。
于革命中遇见爱情
随后不久,彭干臣又受组织安排,去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军事知识。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反叛,竟然公然杀害共产党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为了反击,周恩来等人带领共产党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时的彭干臣也同样参与了起义,但无奈蒋介石的追击太过于紧张,参与起义的众人不得不暂时分散避难。
彭干臣就因为这个原因,再次回到了上海。并在朋友李次山的帮衬下,终于在上海的小菜场内,找到了一个立身之处。
由于和组织失散,彭干臣急切的想找到周恩来的下落,于是他拜托李次山去帮他寻找。剩下的,就只是等待了。
不过在等待之余,彭干臣也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爱情。原来,李次山在家乡收养了一个女童,并一直带在身边,她就是后来彭干臣的夫人——江鲜云。
在李次山家初遇时,江鲜云还只是一个小女生,不过多年后,两人又因为机缘巧合再次重逢,这时的江鲜云已经出落成一个,美丽动人的大姑娘。
在两人的相处中,爱情的萌芽顺其自然地产生了。而这一切都没逃过李次山的眼睛,1928年,在李次山的主持下,彭干臣与江鲜云顺利成婚,喜结连理。
随着二人爱情的持续升温,两人的结晶终于诞生了。江鲜云在上海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彭伟光。
而没过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原来是终于找到周恩来的下落了!
两人很快安排了见面,老友重逢,自然是感动不已。两人一整晚都在诉说着近年来发生的事,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动容,落下眼泪。
但好景不长,还没能和心爱的儿子相处多久,彭干臣就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共中央党组织的消息:前往鄂豫皖苏区开展革命工作。
但彭干臣认为,自己一定要前往最艰难的地方支援,于是,组织同意了他前往赣东北任职的要求。
到了分别时刻,彭干臣夫妻二人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场面,因此并不觉得那次有什么不同。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竟是二人的最后一次相见。
永远的分别,永恒的铭记
彭干臣到了新的环境便立马投入了工作。1932到1934年,他不断为赣东北地区培养了近千名优秀军官。
但不幸终于盯上了这个“三次进入敢死队”,都能平安归来的英雄。同年12月,彭干臣在北上抗日的途中,遭到了敌军的埋伏。
这次,他没能幸运地逃出生天,而是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久久困于敌军的突围中。最终,彭干臣带领的部队消耗殆尽了所有的武器和粮食,遭到了敌军的彻底围剿。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彭干臣和众多红军,都在这场战争中壮烈牺牲。
而此时江鲜云却对丈夫的牺牲浑然不知,这是因为二人的通讯一直不顺利。
在丈夫离开后,江鲜云只收到了一封来自丈夫的报平安的书信,而她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丈夫的最后一封信。
在那之后,江鲜云始终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的消息,也再也没有收到过任何一封信。不过,为了避免战争波及到自己的孩子,江鲜云一直隐姓埋名的生活。她始终抱有一个坚信,那就是丈夫在战争结束后一定会回来。
时间很快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此时的彭伟光已经长大成人。同时,彭干臣的老友陈赓也一直在寻找彭干臣的家属。
终于,在1965年,他们找到了江鲜云和彭伟光,于是便有了开头动情的一幕。
结语
1995年,也是彭干臣牺牲的第六十年,国务院办公室终于撰写了,彭干臣烈士的生平年表,他的故事也在那时开始,被人们熟知和铭记。随后,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拍摄了一部讲述彭干臣生平的历史年表。
可以说,彭干臣的一生都是在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而彭干臣的努力也没有被辜负,在他之后,无数沉睡的中国人终于觉醒,共同保卫了我们的家园。
正是有了这样的英雄,才有了我国如今的繁荣富强。作为后辈,我们也应该永远铭记先辈的事迹,继续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