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卢氏族谱序(原创)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也。史记几多盛世,世世代代被人们传颂,被文人墨客演义,使其为史册留下永恒记忆。但与中国共产党人——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并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天下之太平,国家之强大,社会之昌盛,人民之幸福,是历史任何朝代、盛世都不可比拟的。
盛世修史写志。修史,国之大事也,史记朝代之兴衰,变革之利弊;写志,州县之举也,志录风土之沿革,地方之奇闻轶事;到了民间,也无非就是修祠续谱了,谱写家族香火之延续,族规家风之传承,先贤士人之恩德。古往今来,续写家谱自然成了一种民族文化传承,其功德在于——弘扬家族美德,传承家族风尚,建树先贤标杆,激励后生奋进,倡导睦邻友好,共创社会和谐。此次重修武山卢氏家谱,盖为同理。
翻阅武山卢氏族谱,有文字记载并流传本族繁衍信息的,起源于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9年)秋月十二代孙增广之手,到中华民国十一年(1923年)新正月族长思孝主持续譜,历 158年,续志共十一次之多。后来,前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后视宗祠族谱、忠孝节义为“四旧”, 故追宗思源不彰,慈孝友恭之道难行,修祠续譜之事也就搁置不提了。新中国沐浴改革开放之春风,乘特色社会主义之巨轮,终使我国经济建设驶入新世纪的快车道。我们武山村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也逐步由温饱走向富裕。期间,具体时间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武山卢氏后人便开始了庞大的艰巨而繁琐的修续族谱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连同此次定稿成书,已四本之多了。
公元二千二零年岁末,一次回村在卢仝纪念馆与和平相见,闲聊时,得知了一些他与其父一香两代人为卢氏族谱所做所为之事,深受感动并为此敬佩。试想,一门两代人,凡四十余年如一日,敬业并奉献一件公众之事,且还是一件清冷、淘神费力而不落好的事,如果没有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如果没有锲而不舍愚公移山的精神,这爷儿俩能圆满完成四次续譜成书之如此庞大的工程吗?
纵观武山卢氏族谱,特别是二零零五年版本、拟定二零二二年版本,发现一香、和平在续任族长景刚、庆宪、卢强带领下,与几届续譜理事会同仁一道,数十年来,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北上奔波于河北范阳,山西洪洞等地;又不顾酷暑严寒鞍马劳顿地南下跋涉于福建泉州,浙江金华、永康,安徽黟县、五河、庐江等地,走亲访友,寻根探源,查找资料,求证解疑,基本理顺了卢姓历史脉络,得到了钩沉拾遗、查漏补缺、正本清源之目的,解决了武山卢氏族谱原本存留的诸多疑点难点问题。
其大的贡献有如下三点:
一、增补了卢姓历史渊源,让后人了解了吾族创姓以来,经历两千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并基本上查明了历史上卢姓获得功名的先贤志士,既光耀了卢门族祠,又为后生树立了标杆,使他们不忘初心,激励前行,再彪辉煌。
二、基本理清了武山卢姓的来龙去脉,增补了大量的史料证据,进一步阐明了卢仝就是武山卢氏先祖。有理有据的史料证明,先祖卢仝蒙安史之乱而遭难,子孙将其葬于故里武山,尔后就四散避难逃命了。次子添丁逃难于山西,后落居洪洞县。其生三子,长子卢桢。明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9年)先祖卢伯通于洪洞县迁徙归上祖卢仝故里——济邑武山头村。先祖伯通,正是桢公后人也。而历史记载,知武山是卢仝故里,但说武山卢姓是卢仝后裔,却没有详实史料明证,就不能不让人生发许多疑问。仝公卒于安史之乱(公元835年),至伯通公落户武山,期间有564年之久,怎么就能证明伯通公就是仝公之后呢?现在,新族谱中所佐证的史料,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疑惑。
三、新族谱敢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增补了两项新的内容:其一,根据现实情况,男丁女闺一视同仁,皆可续写入谱。其二,为彰显特别优秀模范者,给后生树立功名者榜样,新增了人物传记,凡功名著作达相当水平者,可立传以记之。
呜呼,百川归海,万脉归宗。仰读武山卢氏族谱,族人血脉相连,历历在目。此谱连续,的确承前继后,来之不易,凡我后人当代代相传,且二十年续修一次,以致永远。武山卢姓始祖卢仝、先祖伯通及历代先辈,高居此谱之上,必注殷切目光激励子孙奋进,必用极大热情庇佑赐福后世平安,必会祝愿族人与我华夏人民一道和睦共处,砥砺前行,共创祖国美好未来。
受族谱编委之托,又念先祖之德,与礼与情皆不容辞,谨录记以上文字,是为序。
第—–代世孙卢晓更 撰
岁次辛丑年—月—-日
公元二零二二年—月—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