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臣民如果与帝王同名,都是必须更改的,否则就是 “犯讳”。因避讳而改名的方法有直接改名、改称名为称字或称封号、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等。
第一,直接改名法。
这是最常见的因避讳而改名的方法。如汉初名士蒯通,本名蒯彻,后因与汉武帝刘彻同了 “彻” 字,所以将名字改为蒯通。
再如宋代名将杨延昭,也就是杨六郎,本名为杨延朗,由于宋真宗赵恒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宗室,于是杨延朗就避 “朗” 字,改名为杨延昭。
又如宋朝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本名为周惇颐。在其死后已100多年,因避宋光宗赵惇的 “惇” 字讳,而被后人改名为周敦颐。
第二,改称名为称字或称封号。
如西汉元帝时官女王蔷,字昭君,她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到了晋朝时,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类似的还有南朝刘宋的王裕之,避武帝刘裕讳,改称字敬弘;北齐的赵隐,避神武帝六世祖讳,改称字彦深;隋代的李孝贞,避高祖讳,改称字元操;宋代的吕胤,避太祖讳,改称字余庆等。
第三,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
例如南朝萧齐的薛道渊,避高帝讳,改单名渊;五代后周的王易简,避太祖之父讳,改单名易。
古代人不但在世时要避现在和以前帝王的讳,而且在死后还要避后世帝王的讳,而其中唐历史学家、《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可以说是很不幸,他因避讳而几次改名,最后弄得不知其正名为何。
他原名刘知几,先是避唐玄宗李隆基讳 (“基” 和 “几” 算作同音字) 而改为刘子玄,后又因避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 玄烨讳,改称刘知几。而同时又由于刘子玄的名字已流传了近1000年,不能销声匿迹,则又被改称刘子元。这样,刘知几、刘子玄、刘子元三名一人,真不知九泉之下的史学大家知道后将作何感想!
所以,对于帝王来说,为了给臣民减少因避讳而带来的麻烦,比较聪明的办法便是缩小避讳的范围,如唐太宗在即位时曾下令,“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在古代旧社会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名字同样神圣无比。不仅是凡夫俗子,王侯将相,就是神仙也要避讳。
如神话传说月宫中的仙女恒娥,因避汉文帝名 “恒” 字,也得更名为嫦娥。再如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观世音,因其中的 “世” 与唐太宗李世民的 “世” 相同,唐以后一直避 “世” 字而简称 “观音”。
在今天,人们的取名、改名早已摆脱了皇权贵族的阴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