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生旦净末丑 五行八做演世间百态

喜怒哀乐忧 一咏三叹唱千古风流。

一副戏曲对联道尽了大千世界万象纷争,大戏台上演员演尽了人世间三百六十行,喜怒哀乐忧,戏曲里唱遍了千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人们来说,对于看大戏,看电影真是一个精神大餐,奢侈享受。那时候全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刚刚过去,大部分人们还处于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精神享受更是奢望。但在那个时候,我们演武古镇还是几次聘请晋剧团表演山西梆子,也就是晋剧

依稀记得,有一次是在我们古镇小学大戏台上(也就是我们古镇原来王家祠堂前面的大戏台)。还有几次是在我们古镇有名的子夏庙大戏台表演。具体时间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大概是61年——63年吧!

小学大戏台那里唱的戏记得是由灵石县新生晋剧团表演的。而灵石新生晋剧团还是上世纪1954年由康宁堡杨崇义(艺名鸡毛丑)先生执教的演武村山西梆子娃娃班组建的。那是由杨先生组建的演武晋剧团赴灵石县演出时,唱响灵石县。逐被灵石县人民政府改编为灵石县新生晋剧团。

听大人们说,那时候灵石县晋剧团刚刚组建的时候,大部分演员都是我们演武村的,有李兰英、李金兰,王秀兰,老生张家友,还有那时候人们叫唱黑头子的花脸王與雍,村里的人叫六二,还有后勤上的几个人也是我们村的。说道李金兰,还是与我妻子有不太远的亲戚关系,而她还是著名山西梆子艺术家程玉英的儿媳妇,后来调到了晋中晋剧团。

说道程玉英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看戏,人们经常说;“能给跑的丢了鞋,不敢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宁肯跑得厥煞(累死),也不要误了程玉英的哭嚓(指悲剧)”。而程玉英家唯一个儿子,也就是李金兰的丈夫,那时候就经常来我们演武村他丈母娘家住,经常与我们打扑克,给我们拉二胡京胡。我家与他丈母娘家也就是三十四米远,况且我与他内弟还是穿开裆裤时候就玩在一起的发小。

程玉英家儿子叫程平,高高的个头,一表人才,相貌堂堂,那时候是在晋中晋剧团工作,而程平的五个孩子那时候也是经常来他们的外婆家居住,我那时候也是一个孩子王,经常带领他们在河里戏水,在地里玩耍,捉迷藏摔跤,打枣树摘桃,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现在还清楚的记得五个孩子的名字,大儿子叫鹏鹏,二子叫鸿鸿,三子叫巍巍,四子叫四毛,五子叫五毛。一个个虎头虎脑非常可爱。这是说道了灵石县晋剧团而引起来的一段小插曲。

依稀记得小学大戏台那次唱戏,是从学校后门那边,为了防止人们踩踏还埋着许多木头横杆,从那里进去之后,再到大戏台看戏。这个大戏台是坐西朝东的。一般唱戏都是连唱五天。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手机拍摄 曾经辉煌现在破败即将倒塌的子夏庙

而在子夏庙看戏比较记得清楚一点。
  那时候我们的孩子们看戏,不管演什么戏,我们都是不看门道,就管热闹。你看吧!大戏还没有开演,早一天,我们孩子们就去了子夏庙大戏台那里看热闹去了。到了那里,左瞧瞧,右看看,大戏台是坐南朝北,建筑高大雄伟,雕梁画栋。

北面是子夏庙大殿,坐北朝南,建筑更是雄伟壮观,大殿上面是琉璃瓦盖顶,飞檐走兽,大殿里是雕梁画栋,供奉着卜子夏的神位。左边是真武庙,右边是黑龙王庙。

子夏殿的前面是关老爷殿,殿中间还有两根盘龙大柱雕刻精美,正中供奉着关老爷的巨幅神像(不过我们那时候关老爷庙就已经没有了)。

子夏庙西边是一个跨院。跨院里是老君庙,正面一排北房一溜三间,东西还各有配房三间。 靠大戏台的西边是大门,是子夏庙的正门。正门两边分别有一座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钟鼓楼。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有王天月提供 武学恭手绘演武古镇子夏庙平面图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图片为子夏庙唯一的图像 由王守让先生提供

 而靠大戏台东面还有一座更加精彩的魁星楼,我们也叫空心楼。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下面是一个门洞,也可以由此门洞进出子夏庙。第二层是木制屏风围栏,油漆彩画,房顶也是雕梁画栋,第三层中间雕塑一个神像,造型别致,形象生动,面目狰狞,而且,背上还塑有两只翅膀,更加增添了恐怖神秘感,据说雕塑的是“魁星点斗”。

魁星楼顶也是五彩琉璃瓦盖顶,富丽堂皇,最上面的塔刹是风磨铜制作,金光闪闪的。 戏台前面还有一根高高的大柱子,柱子的上部还挑着一个方形的大斗……

打住!打住!言归正传,还是转到咱们看大戏上来吧!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网络图片 大部分孩子们不爱看老旦,老生这一类,咿咿呀呀的唱来唱去

  那时候看戏,票价可能是一毛钱,还是一毛五分钱,孩子们还能够买半票。但是,就是买半票,有的孩子们也是不乐意。离开演时间还早,我们孩子们早早地就进去了,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到了戏场人家要清理戏场的时候,

你看吧!孩子们是各显其能,有的钻到人家子夏庙的配房里,有的钻到配殿旁边的柴草根堆里,还有胆大的孩子们钻到了大殿的神像后面,总之,孩子们是人小鬼大点子多,想方设法来逃票。不过,孩子们再怎么,也斗不过大人们的火眼金睛,大部分孩子们还是被清出了场外,只有少数幸运的孩子能够逃票成功。不过,清出来以后,还可以找到大人们带上。那时候看戏,大人们买一张票可以带一个小孩,不管采取什么办法,孩子们都能够进去看戏。
  

不过,与其说我们孩子们看戏,不如说是看热闹找乐趣。你看吧!每一场戏,都是大人们在前面看,我们孩子们在后面人群里钻来钻去,打闹,嬉戏,只有戏台上出来武生武打,或者翻筋斗一类的场面才能吸引孩子们看一会儿。其实,我们那时候看戏对戏曲的内容就根本不清楚,也不想清楚,只是感觉好玩,热闹。不过,对于戏里的角色还是知道一些的。比如,戏里的黑脸代表忠臣,白脸代表奸臣,红脸代表义气,花脸代表丑角。比如,一看到戏里出来白脸的人了。孩子们就会叫喊起来;“你看!奸臣出来了!”看到大花脸出来了,有叫喊;“快看,丑角子出来了!”仅仅如此。

大部分孩子们不爱看老旦,老生这一类,咿咿呀呀地唱来唱去。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网络图片 只有戏台上出来武生武打,或者翻筋斗一类的场面才能吸引孩子们看一会儿。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网络图片 看戏的人们好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非常壮观

看戏的人们好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非常壮观, 但你要年轻,身体好, 腿脚好,才可以站在台口里,以及戏台前面观看。

丁姓女孩起名大全两字(丁姓女孩起名大全集)

网络图片 有个名角叫“小电灯”的花旦,听见大人们说起来,人生的漂亮,而且扮相俊美,唱腔优美。

不过那时候,有个名角叫“小电灯”(备注1)的花旦,听见大人们说起来,人生得漂亮,而且扮相俊美,唱腔优美。可是我们孩子们欣赏不了,只是听见大人们说是;“看!快看!‘小电灯’出来了。”

  于是,后面的大人们纷纷往前面挤去,前面台口里的后生们更是挤过来挤过去。如果这个时候,站在戏台上一看,非常壮观。

你看吧!人流随着后生们的呼喊;“好呀!好呀!”以及“噢!噢!噢!”的喝叫声音一会儿涌到西边,一会儿又涌到东边,一会儿又挤到了前面台口了,一会儿又开始往后面退去。好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非常壮观。但是,你要年轻,身体好,腿脚好,才可以站在台口里,以及戏台前面观看。因为那个时候看戏戏台前面都是站着的,有凳子的都在后面,左右两边观看。如果戏台前面,有几个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夹杂着中间,那就更加热闹非凡了。更加是挤过来挤过去,而且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趁机起哄,你看吧!这时候人流更像是大海里的波浪一样了,一会儿涌到东边,一会儿又涌到了西边,腿脚不好的人往往被挤得东倒西歪,前仰后倒,有时候往往还会出现危险。

因此,我们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后面观看。所以有人形象地说;看戏,看戏,老年人是真看戏,后生们是稍得看戏稍得找事,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挤在前面看戏是没事找事,婆娘们是叽叽喳喳说事,孩子们是耍耍闹闹嘻嘻。

在戏院的大后面,也就是大殿的前面,以及戏院子东西两侧,是卖各种食品以及当地的风味小吃,你看吧!有花生,瓜子,还有各种时令水果,有羊蹄蹄滚下的糊乐(糊乐念le我们当地方言,指羊蹄制作下的皮冻),还有豆腐脑儿,猪头肉,羊下水,羊杂割,还有平遥牛肉,有我们山西的刀削面,还有我们当地久负盛名的“陈四”荞面碗托子,还有我们当地有名的二掌柜以及唐二亲的擦酥饼子,和油饼子,干面杆子(备注2),以及各种美味小吃。

打闹上一会儿,我们孩子们也会花上几毛钱,买上一些东西解馋。

一般这个大戏连续唱五天左右,每天上午一场,晚上一场。回想起那个时候看大戏,虽然不懂什么,可那真是红火热闹又刺激,可惜,现在看戏是不会有那样壮观热闹的场面了。

(备注1)小电灯(丁玉英);汾阳著名晋剧司鼓艺术家冯煊(汾阳人)夫人。丁玉英于1928年农历11月11日出生在清徐县新堡村一户丁姓农家,属龙。 她起初学青衣由于天赋聪颖、悟性过人,不久就学会了《走山》、《忠报国》、《双官诰》、《祭桩》等剧目,12岁即跟师父去了阳泉搭班唱戏。一年后师父骆驼红得病身亡,冬开又拜在程全虎(程玲仙之父)门下改学小旦。程师傅传授给她《回荆州》、《凤台关》、《破洪州》、《白花亭》等剧目,在阳泉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再加上她又步入豆蔻年华,出落得婷婷玉立,如花似玉。可谓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尤其是她那双炯炯有神闪闪明亮又善于传神的大眼睛,再加上她精湛高超的演技,观众们送了她一个响亮的艺名——小电灯。

丁玉英是晋剧界享有较高声誉的一名旦角演员,说起小电灯,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广大戏迷观众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是“宁可跑的丢了鞋(音咳),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咳咳咳。宁可跑的吐了血,也不能误了小电灯的《三滴血》。”这充分说明了丁玉英在戏迷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后于1950年冬天丁玉英调入汾阳鼓锋剧团。在汾阳剧团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中,她的足迹踏遍了山西、陕西、内蒙、张家口等广大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演出过的古装戏和现代戏达200多个,塑造过众多的古代女性和现代妇女形象,唱一处红一处,走一路红一路。1957年,鼓锋剧团在太原大钟寺演出由丁玉英等主演的连台本戏《封神榜》,丁果仙郭凤英等艺术家们看戏后对丁玉英扮演的妲己给予“集狐气、鬼气、娇气、媚气、俏气于一身的活妲己”的高度评价。总之,只要有丁玉英演的剧目,每场至少要赢得观众七八次的叫好声。

她精湛的演技、高超的水平、平稳的梆板、清脆的嗓音、做戏的认真,多年来赢得了剧界同行的赞誉和广大戏迷观众的青睐, 现在活跃在吕梁各地舞台上的台柱子演员大多是她当年的学生。同时她的不凡经历也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其从艺简历被收编入《山西文学艺术人才录》一书中。

(备注2)干面杆子;我们当地一种特制烧饼,就是和面还得用木头杆子挤压,才能和好,里面放上小茴香,盐,五香什么的,总之,非常好吃,如果里面再夹上一些猪头肉那就更是绝配了。

宝宝起名 公司起名,添加 微信:2296682980  备注:起名

企业管理 网络创业,添加 微信:2296682980  备注:企业管理或网络创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Cyyfzgxxkjyxgs@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