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商标的传播一方面要靠媒体的宣传,另一方面要靠消费者口耳相传。这就要求在命名时既要注意寓意,还要注意读音。一个好的商标,必须呼者顺口,听者顺耳。鲁迅先生在谈到给孩子起名时,曾提出过读音响亮、好听,易于传播的主张。商标命名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命名者了解并掌握,汉语语音的特点。
(一) 选用平声字能强化商标的传播力度
在进行语言交际时,说者必须说得清楚,听者才能听得明白,这就要求发音响亮,抗干扰力强。
荀子在《劝学》中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媒介来提高语音传播的强度,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力度。
除了借助媒体之外,汉语语音自身也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规律。譬如汉字中以平声字为多,“平声平道莫低昂”,平声字发音悠长,清晰易辨,不易失真,传播效果自然较好。
在进行商标命名时,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平声字的优势,就能强化商标的传播力度,即达到 “顺风而呼”,能使 “闻者彰”。
(二) 如何选择发音响亮的字
这类字一般以开口呼多,例如商标中的 “发达”、“四通”、“华光”、“康佳”、“富强”、“海山”、 “洁王”、 “碧丽华” 等,发音响亮,如喷金吐玉,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
相反,商标中的 “余固”、“ 滋怡”、“绿曲”、 “富裕” 等,韵母多为合口呼或撮口呼,发音晦涩,失于沉闷,显得压抑而缺乏灵气。
国外学者曾对四大类1430个商标做过统计,其中字母 “A” 和 “E” 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字母,说明发音响亮乃是商标命名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但是,发音响亮而又适于人名的字毕竟是有限的资源,如果争相取用这些热点字,必然导致商标的近似,其结果必然大大削弱商标的区别。商标贵在出新,对一些热点字要谨慎使用,实在不愿割爱,也应注意与其他字的配合,使商标多含有新意。
(三) 如何做好声、音、调的搭配
在声、韵、调三要素中,声调的抗干扰力最强,韵母次之,声母最差。声母多为辅音。发音短促,声带不振动,故传播效果差,韵母都是元音,声带振动,发音悠长,故传播效果好。
声母的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声母与韵母的配置加以弥补。商标大都是双音节,两个字的声母应有较明显的区别,如果声母相同,就应使韵母有较大的差异。有时还可以有意运用这一规律,使商标的两个音节构成双声和叠韵的关系,于整齐中求变化,也会在呼叫和传播时产生较为满意的效果。
例如商标中的 “国光”、“新星”、“黄鹤”、“碧波” 是双声,“高宝”、“康强”、“碧丽”、“辉瑞” 是叠韵,都是比较理想的搭配。
声调的搭配也有讲究,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四个声调。不同声调的错杂相同,可以产生一种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如果几个音节都是同一个声调,就显得呆板平直,缺乏变化。
在这方面,双音节商标表现得并不突出,但三个字的或四个字的商标更要讲究平厌搭配了,否则呼叫起来就觉得有些拗口。例如,“塞北香” (I I—— )、“金利来” (一I一)、“稻香村” (I——)、“男子汉” (——I I)、“维他乐美” (——I)、 “柏雨天奴” (I I——)、等,声调协调,自然流畅,呼叫起来十分顺口。又如 “西施兰” (——)、“康巴丝” (——)、 “乐百氏” (I I I)、“郁美净”(I I I),或为三平调,或为三仄调,虽然呼叫起来并无大碍,但细细玩味,总嫌平直单调。
(四) 如何克服方言的影响
我国人多地广,语言复杂,有些商标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用方音来读,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但如果用其他方音或普通话来读这种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
例如毛巾商标 “414″ 牌和 “717” 牌,用上海方言和闽南方言来读,分别为 “试一试” 和 “撩一撩”,含蓄地暗示了商品的特点。这对上述两个方言区的消费者来说,不难体会到商标命名者的用心,而对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来说,这两项商标不过是两组数字而已。商品的流通范围是广大的,所以商标命名应尽量摆脱方言的影响,使商标的适应性更强。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字商标的语言基础。
我国现在的商标虽然数量巨大,但真正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成功之作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商标的语言特征注意不够。商标命名的原则是好认、好读、好记、好传,以达到顺口、顺耳、顺眼、顺心的目的,而这一切都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再好的创意也要由语言文字来表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商标命名,也要学习诗圣杜甫写诗的那种精神,要提高商标的质量,命名者必须下 “炼字” 的工夫,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用精彩的语词去锻造一个响亮的商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