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大秦帝国的版图上风起云涌,大一统的局面已经被地方割据势力所代替,就连首都咸阳也岌岌可危。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
然而,就陈胜本身而言,他的命运却是极其悲剧的。历史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首义必败。但这条规律作用于陈胜身上也确实快了些。从他陈县(今河南淮阳)称王,兵发荥阳与函谷关(今河南灵宝),直指秦帝国都城咸阳,到最后众叛亲离,死于驭车人之手,总共才六个月。
而就当时形势而言,天下义军四起,对于陈胜所建立的张楚政权来说,形势一片大好。那么在如此形势下,陈胜为什么会败的这么快呢?
中华战争通史·陈涉世家(一)
骄阳灼烧着大地,显得分外燥热,在城外的农田中有不少农人在挥汗如雨地劳作,一位年青人也在其中,但是他终究抵挡不住炎热,便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坐在田埂上休息。
“苟富贵,勿相忘。”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年青人就是陈胜,他说的这句话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名句。
但是陈胜本人到底是不是农民,这个问题却有待商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最早来源于《庄子》,也就是说,陈胜是读过一些书的,要知道,那个时代还没有科举制,读书对农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这说明他绝不是个普通的农民。
如果按照《史记》里面的记载,陈胜应该属于当时类似于豪杰的人物,什么是豪杰呢,就是他的能力、财富、知识等等,超过一般人,就被称作豪杰,显然陈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所以人们就根据“佣耕”两字说他是农民,其实事实未必是这样,“尝”这个字表示曾经的意思,陈胜少年时,曾经给人打工种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去做过这份工作。
历史上记载,陈胜不是名贵出身,是中等的家庭。他是一个有决断、有魄力、有胆量的人,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没见识的农民。
陈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但是却整天和一帮贫苦农民待在一起,难免会发些牢骚,感叹自己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就这样,陈胜一直怀着鸿鹄之志,在结束了给别人打工种地的经历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具体怎样的一个奋斗过程,史籍上并没有记载。但是,他最终混的不错,在地方上有了一点点影响,到了被征发去戍守边境的时候,他担任了“屯长”这样的职务。
屯长,是一种军队编制,是当时最基层的编制,屯一般叫屯编,就是住下来以后不打仗了在那务农,打起来仗了就是兵。
种种迹象表明,陈胜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履历,早已不是史书上所说的官逼民反的一个农民角色。
而且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向着鸿鹄之志的目标慢慢靠近。
但是在和平的年代,这种步伐始终略显缓慢。
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迅速崛起的机会。
公元前209年。始皇帝嬴政已经在前一年归于黄土,其在位期间的高压政策,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帝国的负重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始皇帝死后,二世胡亥和宦官赵高执掌大权,帝国统治机器的运转出现了问题,原来还可以在始皇帝威严下暂时掩盖的薄弱环节立即凸现,统治力量大为削弱,而这正是陈胜所要的机会。
这年七月,恰逢雨季,而陈胜的鸿鹄之志也即将在此时上演。也许那时他还没有想到自己不久之后会成为万众拥戴的领袖。当时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协助长官率领九百名役卒平安抵达渔阳(今北京密云),完成戍守边关的任务。无奈天降大雨,道路难以通行,队伍被迫停留在蕲县(今安徽宿州)大泽乡。两地相距甚远,即使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也需加紧赶路才能如期抵达,更何况天气如此的糟糕。就这样他们被困在了大泽乡。
帝国法律严苛,如果队伍不能如期抵达,不问原因一律处斩。
一行人在大雨中焦急地等待着,然而雨势依旧,众人的希望逐渐破灭。
陈胜心中计算时间,发现在限期内已不可能赶到目的地。面对死亡的巨大阴影,陈胜终于焕发了当年澎湃的激情。
与其这样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秦朝法律是很严的,但是像戍边征集这些,政策并不像陈胜吴广书上说的那么严,只要迟到就给你杀掉。大约是1975年出土这个文物上记录了一段,就是秦代关于征兵,迟到怎么办,看起来还没有杀头的罪。)
为求稳妥,陈胜首先找到同为屯长的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商议。他和吴广私交不错,并且也清楚吴广的为人,所以才敢和他袒露心扉。他们一致认定唯有举事才会有一线生机。
吴广,历史上记载,他是跟陈胜在性格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就是他俩的出身,并且他俩作为九百人这个队伍的屯长,大的形势给他俩逼到一条路上了。但吴广还是比较内向,比较本分一点,他跟周围人的关系搞得也比较好,后来尤其是当上屯长以后,他很爱惜下边的人,他的威信也很高。
陈胜分析道,天下百姓受秦朝的压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大儿子公子扶苏。扶苏贤德爱民,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始皇帝便把他贬到边疆带兵。但是二世继位后却杀了他,百姓都知道他很贤明,却并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卫国战争以后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果我们自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但是项燕这个人后来究竟往哪去了,历史没有准确记载,所以陈涉就利用这种心理活动,就是打着项燕这种号召力,利用楚地老百姓这种心理,号召淮阳周围,包括湖北楚国核心地区号召这些人。
旗帜虽然已经有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说服手下这九百人共襄壮举。
前面的想法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是难办的很。天下百姓虽然苦秦甚久,但是在暴政的蹂躏下早已噤若寒蝉,谁会愿意和自己一起做反秦的出头鸟呢?
古人是非常迷信的,这时陈吴二人就想通过占卜来确定下前程,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镇上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道:先生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可以建功立业,前途不可估量,先生如果仍然犹疑还可以再向鬼神问过吉凶。占卜人的意思,陈胜听懂了。他知道该干什么了,于是起身拜别。
这个占卜人就是周文,他曾经做过项燕将军的占卜官,也在楚国宰相春申君的手下做过事。楚被秦灭亡后,他被迫隐于市井,但是内心却时刻惦记着楚国,而陈胜的到来让他看到复国的希望,所以他极力鼓动。
通过占卜先生的提示,陈胜有了下一步计划,他通过当时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开始着手设计一系列天命所归的事件,制造舆论,首先他用朱砂在丝帛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大字,让吴广把丝帛塞入鱼腹混在卖鱼人的鱼篓中。
午饭时间,役卒买鱼回来,剖开鱼肚,准备煮了吃,竟然意外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布条。鱼肚子里有布条已经很奇怪了,布条上还有三个红字,就更不可思义了。这个役卒一手拿着手中的鱼,一手拿着从鱼肚子里掏出的有字的白布条,急忙向别人诉说这件事,其他役卒们非常好奇地围了上来相互传阅,但是却并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这时吴广按照原定的计划从此路过,役卒们便向吴广请教,而这时的吴广也表现的十分惊讶,向役卒们解释道:这三个字是“陈胜王”。役卒们越加觉得很神奇,“陈胜王”三个字立刻就在役卒之间传遍了。陈胜则对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非常满意。
在人们的惊讶与不解中,天已经暗了下来,这个时候,陈胜的第二个计划开始了。这时驻地里的役卒们却惊讶不已,他们不仅听到了狐狸说话,还看到了阴深深的鬼火,难道这是白天上天送完了委任状,怕我们没收着,又派狐仙亲自来宣布了。
天亮后,役卒们都在交头接耳,看着陈胜,越看越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
这就是陈胜从占卜人那里得到的暗示:借鬼神以立威。他就象一个天才的导演,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推动着剧情一步步发展。
古代这个社会生产力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科技都不发达,像皇帝他认为他是天子,社会上一些有成就的人也被认为是什么神仙下来的,是天上的什么星星下凡的,陈胜就利用这些手段。
旗帜找好了,舆论造好了,人心已经可用,陈胜举事的最后一步计划也随之开始了。他行动的棋子仍然是吴广,吴广向来爱惜士卒,所以为众人拥戴。这一天为首的两个将尉因为雨天受阻的原因,到镇上喝酒消愁。吴广就在营中故意扬言自己要逃跑,弄得全营皆知,将尉归来后,听到这一消息,借着酒意立刻对吴广拳打脚踢,并当众羞辱他。陈胜就是想通过这样来激怒众人,使人们同情吴广。
众人目睹眼前的一切,都傻了眼,不知道该怎么办,而陈胜这时像救世主一样站了出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王”。
陈胜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莫说当时在场之人个个听得热血沸腾,就算我们今日读书至此,心中依然激动难平。
光靠他们两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至少这九百人都应该跟着自己一起起来,那么怎么办呢,只有杀秦官,杀了秦官才使得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再走回头路,所以他们就设计杀了这个都尉,而他们两个人又是在这个九百人中是比较有威望的,那么这样一来就把这九百人就带上了不得不起义的这个道路。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带领着九百名役卒,以扶苏项燕为号召,称大楚,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以大泽乡为中心攻下了蕲县(今安徽宿州)周围的乡镇,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加入,义军规模逐渐扩大。当陈胜攻下蕲县时,军队已经扩充到了几千人。
因为在秦灭六国的时候,论当时的国土面积,论实力,一个是齐国一个是楚国,后来秦兵在征服天下的时候,对楚国采取了很不仁道的一些手段,所以楚国灭亡的也比较惨也比较突然。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反应了楚人非常非常痛恨秦人,亡秦的决心比较大。
陈胜虽然占领了蕲县,但是他的鸿鹄之志却不在此地。
随后他率军向西挺进,一路攻城拔寨、开仓放粮、分发武器,当陈胜到达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军队已经发展到了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的规模。
面对眼前的陈县,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命运的转机,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拿下它,那么陈胜为什么会对陈县这么执着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已入选爱奇艺独播栏目《中华战争通史》纪录片创作内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