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的“严”字写作“嚴”,关于其字源及本意有多种说法,说法不一的原因在于拆字方法不同,大体趋势有两种,但不管怎么拆,先把误区跟大家澄清一下:
首先,上面不是两个“口”字,而是一个字,为“吅(xuān、sòng两种读音)”,《说文》解释为“惊呼”,就是连声呼叫的意思。
第二,中间并不是我们前述的表示“山崖”的“厂”字(详见《有趣的汉字之“原”71》),这一点要从下文的字源演变来看。
下面来看关于“嚴”的不同拆解方法。
有人认为这个字有山崖陡峭、地势险峻的意思,估计是由于上面所谓的“厂”,所以得出结论“严”有“紧迫险峻”之意,对此我个人并不认同,原因如前所述。那为什么不是“厂”呢?这要从“嚴”的字形演变说起。
可以明显看到,“嚴”在西周的时候,中间的部分并非“厂”,“厂”字自甲骨文开始就没有这种写法,所以也不是“厂”字的演变或讹变,而直到战国时期,中间部分才变得与“厂”字有些相像,但金文的“厂”字左边只是一竖,并非一撇,与此并不相同。
那么中间的这部分到底是何来历呢?这就引出了第二种拆解方法:还是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分为“喦(niè)”,下半部分为“敢”。
先来说“喦”,这部分在甲骨文中是有原始字形的,即上面是三个口,连在一起,下面为“人”,一个人用三张嘴来说话,自然是表示这个人说话很多,令人厌烦。后来简化时将下面的“人”去掉了,我们也可以看到,金文字体中确实有三个“口”的,但是关于这个字,我还看到另外一个有趣的说法。
这一观点是说这个字大约产生于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交接之时,母系氏族首领头上的冠冕被摘下,象征着权力的丧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严阵以待”的这个字义,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再来说“敢”字。“敢”在甲骨文中是有字形的,描述的是一个狩猎的场景。上半部分是倒写的“豕”字,这个字大家都知道,是“猪”的意思,下面是一双手,拿着中间的狩猎的叉子之类的工具向猪刺去,这必然是一个勇“敢”的场面,和现在的意思一致。大家也可以看出,“敢”字的西周文字、说文中的小篆、籀文等都与“嚴”中的“敢”字大致相同(字符的规范、演变等在此不再细究),但是明显“勇敢”和“话多”组合起来与“严”表达的“紧急”并没有什么关联,所以“敢”是声旁。
而至于今天的“严”,甚或《说文》中的表示紧急的“严”和“话多”又有什么关联呢?似乎真的找不到什么相关性,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可能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今天的意项是假借而来。但就算是“紧急”这个意思,也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严重”的事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表示事态紧急,即“严”,第二才是“重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