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是除名、字外的又一种对人的称谓,往往带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 “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于的称号叫 “谥号” 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 原本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后来成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个人标记。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 “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为号是对人的名字的尊称或美 称,起号之人早期多为圣贤、隐士、文 人。例如:老子,字老聃,号广成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土。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儿子一般用带 “王” 的封号,例如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被封为 “恒山王”,女儿则用带 “公主” 二字的封号,如 “文成公主”。“号” 有的是人活着时候被封的,如诸葛亮号武乡侯,另有别号卧龙先生,张良号留侯。 号也有的是在人死后被封的,称为 “谥号”,例如:诸葛亮的谥号为忠武,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
古代号的作用有的是表明等级,如 “王”、“公主”;有的是表示功绩,如刘子项号平西将军,王延之号镇南将军; 有的是评价个人生平行为,如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 帝”,具有歌功颂德的作用。古代的号还有言志,表示志趣、爱好、理想等功能, 早期革命家秋瑾女士号 “鉴湖女侠”。古代的 “号” 还有反映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等特点,例如刘备的外号 “大耳朵”,鲁智深的外号 “花和尚”。
古人有的号,即别号,要到五十岁时才可以有,表示已届耆艾之年。号与名、 字并不要求关联,但有些医家名号时,仍然考虑到与名、字的关联度。如金元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杲”的字形是阳光洒到树木上,是明亮的意思,《诗经•卫风》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句,而太阳又是从东方升起,照到的自然是东墙,“东垣” 便是东墙,与 “杲”、“明之” 有关联。
现今的 “号” 绝大多数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行为等特点而起的。
“号” 的蕴意有褒贬之别,例如:王医生因医术高明,被人赐予 “王一刀”, 此雅号就是人们对王医生的高度赞美。一些贪官被老百姓赐予绰号,这些绰号形象地勾勒出贪官的特点,乃至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 “绰号”。可见,号比古人的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jdsqm.com/6657.html